目前,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国学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但人们对国学的概念、怎样进行国学教育仍有诸多困惑。在全面开展国学教育之时,很有必要理性思考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对国学的界定 什么是国学?这是每个受教育者都会不由自主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教育者都回避不了的问题。 国学概念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词源学上来说的。在词源学上,国学概念古已有之,最早的国学指的就是国家开办的学校,周朝设于王城、春秋战国时期设于诸侯国国都的学校都可称国学。《周礼》说"乐师掌国学之政","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礼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西周时代,国学分大学和小学,礼、乐、射、御为"大学",书、数为"小学"。在不同朝代,国学的名称也有所不同,汉代称之为"太学",晋代称之为"国子学",隋朝至清朝称之为"国子监"。清朝末年废除帝制和科举设学,由国家统治者开办的"国学"也最终废止。词源学上的国学随历史发展含义已变,现在已经不再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国学一词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国学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学,诸子百家之学也可简称为"子"学。江琼说:"周秦以前儒者之撰述,未必尽出己手,往往由门弟子述其师说缀辑而成,是以尊其师而称之曰子,后世即以其人之名名其书,此子部之书所由成也。子书今列四部之一,与经、史、集并称。"[1]这里说的"儒者"并非单指儒家,而是近似我们今天说的知识分子。诸子百家之学确是意识形态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春秋战国以后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至清代汉学都是围绕诸子百家而展开的。那时产生了一大批文人学者,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等思想家都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们的学说一直影响到现代。我们在学国学时,也必然经常提到诸子百家的学说。 第三种观点认为国学指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学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也有人认为国学指"孔子之儒学"。这种观点其实是对第二种观点的进一步概括,诸子百家之学内容太宽泛,如果将历史发展包括进去更是浩如烟海,为了使人们便于掌握,宜将国学再界定为道学和儒学。 与国学相关或可替代的概念还有"国故""国粹""国魂""古学"等,对这些相关概念,如无必要则不再展开分析。 对国学概念的界定,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有共同之处。一是从范围上来说,国学是中国的学术,我国56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都应包含在国学的范围之内。二是从时间上来说,国学是中国历史上各种学术观点的总称,因此国学和历史有必然的联系,但国学又不能仅限于历史,还应包括现代的学说,我们今天学国学是因为历史上的学术在今天还发挥着重大作用。三是从内容上来说,历史上的国学又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学说之中,主要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现代的国学则应包括现代学者的文化创造。四是从价值上来说,历史和现代的文化都有优劣高下、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与负能量之分,低俗的、劣质的、负能量的文化是不能包含在国学之中的。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概括地将国学界定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术理论。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广,京剧、太极拳、古建筑、中餐、服饰等都可以包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中,但那些不属于国学,只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术理论才属于国学。 二、中小学国学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中小学国学教育与其他事情一样,都要考虑如何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关系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国学内容更宽泛,时间跨度更长,形式的选择也更多。由于形式选择的自由度相对较大,于是有的地方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就优先考虑形式,如要穿汉服或唐装、要背《论语》、要跪拜圣人等。选择一种形式强制要求照办比较容易做到,而且比较引人关注,所以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的现象屡有发生。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